简介 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源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北京农业大学1905-1949阶段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由周恩来总理任命。 毛泽东主席任命该校校长。 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罗振玉、章士钊、乐天宇、王观澜、孙晓村、石元春等社会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在上个世纪曾先后担任学校校长。 文革期间,北京农业大学的发展经历沧桑,办学遭到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 1977 年 8 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沈其益同志应邀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汇报了农大的处境,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办好学校的急切愿望。此前,高鹏先、王明远、沈其益曾联名上书邓小平。农大的处境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当即指示国务院派人到农大调查和处理。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题写校名1978 年 6 月,聂荣臻同志致函邓小平,他说:“办好一所重点农业大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的一个重要措施”,建议将华北农大搬回北京原址并恢复北京农业大学校名,对此,邓小平同志作了“这很对”,“我认为比较妥当”的批示。 9 月,聂帅在另一封信中又强调指出:“几亿人口吃饭问题是比上天更重要、更迫切的重要战略问题”。他指示应尽快落实中央关于农大搬回北京原址办学的批示。 1978 年 11 月 24 日,《国务院关于华北农业大学搬回马连洼并恢复北京农业大学名称的通知》正式下达。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酝酿、争执以至反复,经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共 17 位领导人的批示、圈阅,农大的归宿终成定局,中央通知得以执行。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表示“中央要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国家领导人批示国家领导人批示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元帅为学校题写校名。 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题写校名。 参见中国农业大学。 学校概况 农业部直属。校舍面积24.78万平方米。 北京农业大学前身始建于1905年清朝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解放区华北大学等三校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1970年学校迁至陕西省甘泉县,并一度与延安大学合并,校名为延安大学。1973年适河北省涿县,改名华北农业大学。1978年恢复北京农业大学,校址迁回北京原址。 现有教师907人,教授133人,副教授292人,讲师285人。 国家重点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农产品贮藏加工、动物繁殖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生化 本科专业设置 农学、植物遗传育种、果树、蔬菜、观赏园艺、植物保护、农业昆虫、植物病理、植物检疫、农产品贮藏加工、畜牧、动物营养与饮料加工、动物遗传育种、草原兽医、中兽医、实验动物、兽医药学、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业推广、农产品贸易计划与统计、乡镇企业经济管理、生物技术、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营养、农业气象、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壤与水、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应用化学信息、应用物理、经济法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机械化、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环境保护、农药学、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业经济及管理、农业史、农业气象学、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植物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遗传育种学、草原科学、饮料科学、动物生产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病理学、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兽医学、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动物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院系设置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已经有102年的历史。1949年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相关院系合并组建为北京农业大学农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和园艺学系,并设置相应的本科专业。1952年,随着全国性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将原来的系和专业调整为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园艺系(设果树蔬菜、造园2专业)、植物保护系(设植物保护专业)。1958年,学校进行系和专业调整,调整为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农业植物生理及生物化学专业、作物遗传选种及良种繁育专业),园艺系(设果树园林专业、蔬菜栽培专业),植物保护与农业微生物学系(设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农业微生物专业)。 1986年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设农学系(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园艺系(果树专业、蔬菜专业、观赏园艺专业),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1995年学校将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合并为植物科技学院,按照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果树专业、蔬菜专业、观赏园艺专业等专业招生培养。1999年,学校又将原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分别调整为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分别按照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和园艺专业招生和培养,但具体按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保与植物检疫、果树学、蔬菜学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2001年园艺学院新增园林专业、2002年作物学院新增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2年,学校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将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合并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举全院力量按照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与培养。多年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已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各层次的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和种子科学工程等高级人才。近三年,培养博士生20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普通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520人,硕士生752人,博士生360人,外国留学生16人。 学院现设有农学系、植物遗传育种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系、果树学系、蔬菜学系、种子科学系和观赏园艺与园林系等9个教学机构。现有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教育部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分子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玉米育种工程中心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校园景色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果树学、蔬菜学、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种子科学、作物生理学等10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和果树学等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6年的部分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参评的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均被评为第一名。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等二级学科被评为第一名。通过“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上述各学科点继续保持国内的领先地位,在一些领域,如玉米育种、作物节水栽培技术、杂种优势机理、害虫生物防治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同时,蔬菜与设施园艺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和植物检疫学等新兴学科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截至2007年6月,学院共有在岗教师225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教授77人、副教授88人,讲师36人, 35岁以下教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占83.7%。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娄成厚院士去世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这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正日渐成长为在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群体。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十五”期间,学院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达18224万元。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等五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03篇;授权专利19项,育成新品种24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7项;成果转让金额超过1000万元。学院承担各类课题200余项。2006年科研经费达7000万元,获得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发表SCI论文153篇。 随着本科专业的拓展,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该校名列前茅,学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生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由原农学、兽医、植保、气象、畜牧等5个系的生物学相关教研组和专业组建而成,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 校园景色 学院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系和1个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与动物医学院共建)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利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院也是该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部分科研设施已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2人,副教授5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2个。 学院具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7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教学设有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650余人,博士研究生360余人。在校本科生473人,硕士研究生95人,博士研究生和直博生628人,已成为我校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理科基础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973项目”6项,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200项,年到位科研经费近4000万。建院以来共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30项,其中陈文新院士等完成的“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宁教授等完成的“猪高产仔数FSHβ基因的发现及其应用研究” 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还在Cell,Nature,PNAS和Plant Cell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研究论文。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与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如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a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Texas 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人文与发展学院 人文与发展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在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农村发展学院等院系基础上组建的。学院下设发展管理系、国际教育系、社会学系、法学系、管理科学系、媒体传播系和外语系。学院设有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农民问题研究所、推广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乡村传播研究所等研究咨询机构。学院还设有教育部“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院同时承办《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建院宗旨是建立为中国农村发展服务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的、以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应用社会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体系。学院立足于解决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实际需要,积极借鉴国际相关机构的发展经验;与时俱进,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领域的社会科学理论探索与创新和人才培养。学院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与创新,倡导深入基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致力于通过研究和人才培养,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化。 人文与发展学院目前已形成教育、研究、培训和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体系,有着广泛的国际交流、长期的对外合作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学院现招收农村发展与管理、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国际商务英语、传播学等方向和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并面向国际招收全英语教学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留学生。学院还设有中荷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人发国际班)、公共管理硕士(MPA)、农业推广专业硕士项目。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发展政策与干预行动、农村社会与管理和农村法治与政治等。教学与研究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和管理学七个一级学科门类,几乎囊括了所有对中国未来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前沿学科。 校园景色 同时,人发学院也承担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职能。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职能包括MPA教育、研究、培训与咨询。其在扶贫领域、留守人口领域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公共管理学院下设扶贫研究中心、发展干预研究中心、留守人口研究中心、发展工作方法研究中心、灾害研究中心、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和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培训课程包括扶贫管理、参与式发展规划、参与式项目管理及社会性别与发展等内容。公共管理学院还为从事农村工作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提供规划管理、项目管理、扶贫管理、社会工作、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社会性别与发展等领域的技术支持服务。 人发学院院在多年的工作中得到了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与联合国系统、世界银行、欧盟、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组织,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双边发展援助机构,以及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德国EED发展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资助机构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里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教学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1992年4月,是由原土壤与植物营养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组建而成。学院下设2个研究中心:资源科学中心、生态环境科学中心,1个实验教学中心。资源科学中心下辖土壤与水科学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农业气象系;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下辖植物营养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级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中心(甲级资质)1个,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资源环境学科群,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的两个一类平台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39人,教授56人,副教授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1人-石元春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1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 李保国教授和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分别获2004年和2005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等完善的教育体系,现有本科生620人、研究生608人。 “八五”以来,学院先后承担了200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10余项。被SCI收录的论文600多篇,其中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3篇,《PANS》杂志发表论文2篇。 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国际合作项目20项。近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学者500多人次,接纳工作时间1年以上的国内合作研究人员150多名、国外博士生10名和科学家4名。多次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等。 近年来,学院立足国际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群的优势,构建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点开展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西部脆弱生态区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由原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于1995年合并而成,2002年7月前学院一直分东西两个教学科研区,2002年7月实现实质性融合,学院全部迁往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并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校园夜景 学院下设四个系和六个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四个系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生物技术系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葡萄酒学院;六个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中日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学院现有14000平米的实验办公大楼,除各教授实验室外,还有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资料室、开放实验室等硬件设备。 学院共有11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87人,包括教授26人、副教授39人,正副教授占教师人数75%,教师中有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荷兰、美国等国和国内培养的博士63人,占教师人数72%。 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7个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一,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个,此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学院(系)院长(主任)联谊会、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中国园艺学会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分会和葡萄酒分会均挂靠在我院。 学院现在已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系,研究领域涉及畜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果蔬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理论与技术,粮油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和品质检测技术,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功能食品和新食品资源开发,现代农产品流通理论与产业发展战略;转基因食品的理论方法、检测技术和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活性成分的分离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果蔬食品的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学院的宗旨就是立足于解决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要,倡导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为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业和食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学院现招收食品科学专业、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的工学博士生、硕博连读生和硕士生;招收水产品加工专业工学博士生和硕博连读生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医学硕士生。招收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工程方向、葡萄与葡萄酒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现在校研究生人数451名,其中硕士309名,博士142名,本科生800名。另外学院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150人左右。 学院承担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部“948”引进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资助的科研项目。另外还承担着企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课题和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学院与中粮集团、汇源集团、今麦郎、爱普公司、雨润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雀巢、卡夫、联合利华、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食品综合研究所、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保持着经常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是中国农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历史悠久,始于195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决定开办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50余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具备电气工程、电子技术应用、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完整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学院拥有四个系,三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和七个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授23名,副教授63名。各类在校生31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多名、本科生2000多名,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0多名。 学院拥有全国唯一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最早开设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第一个获得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和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在农业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拥有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遥感培训与应用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农电新技术培训中心,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农村电力和新能源发电研究中心等。 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2001-2004年,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发表论文35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获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审批专利19项,年均科技推广产值1500多万元。学院与美、德、日、俄等国有长期合作关系,正在进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学院每年设有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学生创新三项基金,有大学生专用开放实验室。学生科技作品2003年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组,三等奖1组,屡获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奖。两支队伍在“200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每年一届的“信电学院学生科技文化周”在全校产生很大影响。 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农业科技革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凝练方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引领优势学科,提升相关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 校体育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源于1927年国立京师大学校成立的农业经济系。1949年原燕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同时下设农业经济系。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从全国抽调的一批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壮大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85年扩建为农业经济管理学院,1993年扩建为经济管理学院。2002年6月经济管理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现在的经济管理学院。原管理工程学院创立于1995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原乡镇企业与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工程教研室、系统工程教研室及农业经济教研室合并而成。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单位,是国家教委首批颁布的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权的学科点,可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位。学院还提供MBA、MPA和农业推广等三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MBA教育重点培养期货、食品与农业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产品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等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才,MPA教育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 学院设有六个系:农业经济系、国际贸易系、工商管理系、财务与会计系、财政金融系、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两个教育中心: MBA教育中心和MPA教育中心;八个研究机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经济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乡镇企业研究所;一个管理科学实验室。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先进的网络计算机室和藏书8万多册的资料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5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30%具有硕士学位,6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粮食经济、畜牧经济、农村金融、合作经济、项目评估、乡镇企业及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运筹方法与管理系统优化、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美国福特基金会、澳大利亚ACIAR等多项国内外研究课题。“九五”期间共进行118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达1200余万元。研究项目42个,其中国际合作项目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个,在研经费750余万元。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广泛的海外联系,每年接待100多人次的海外专家学者。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20余所大学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USDA)、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经济研究所、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发展协会(Winrock International)、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局(ABARE)、美国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等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训、留学生培养和承担科研项目上进行广泛合作。 学院主办的国际期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于2010年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同时收录,成为中国大陆经济学领域第三本被SSCI收录的学术刊物。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建于1958年10月。1987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94年撤系建院,1995年随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简称水院。 学院下设四个系、三个研究中心、一个国际培训中心、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二个科研技开发实体。四个系分别是:水利工程系、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系、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三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际培训中心是: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培训中心;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农业部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二个科技开发实体分别是:北京市富通环境工程公司、北京市先飞农业工程高技术公司。 2002年,面积7000平方米的学院科研实验大楼在学校各学院拟建与在建的实验大楼中率先投入使用,学院还拥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和会议室等。 学院共有89名教职工,其中教师69人,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14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博士学位者占教师人数的52%。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水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流体机械及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结构工程。其中,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是农业部和北京市的重点学科。同时还在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城镇管理与区域规划等专业培养硕士和博士生。从1998年起,还招收包括工程硕士、推广硕士在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院现招收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校园景色 现有在校研究生302人,其中博士52人,硕士250人,工程硕士103人,在校本科生1298人,学生总数达1600人。另外,学院现招有成人教育函授生(包括专升本学生)337人。四十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包括部长、省长在内的大批人才。因良好的的培养质量和极大的社会需求,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五年来,学生毕业一次就业率一直居学校前列,每年均在90%以上。2004年,水院各专业的一次就业率超95%。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方向)的一次就业率一直居中国农业大学各专业之首,每年都达到或接近100%。 学院始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科研领域涉及节水、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力机械、农业生物环境、城镇规划、农村能源工程、土木建筑等,参与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获得国家、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教材奖60余项,获国家专利32项。学院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62项。仅2002年,进入学院的纵向科研经费达575万元,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76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9篇。 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院教师中半数以上曾在日本、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俄罗斯等国长期工作、学习或讲学。伴随着中国农业大学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迈进,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正以崭新姿态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动物医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建院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时期首先开设的兽医学课程。1914年京师大学堂农科改名为北京农业专科学校,1923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农科大学,1928年改为北平大学农学院,均设有兽医学课程。1949年并入北京农业大学。1947年在晋冀豫设北方大学农学院,有畜牧兽医系和兽医专科学校。1948年7月北方大学农学院改名为华北大学农学院,1949年10月9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在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后正式诞生。 动物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系、预防医学系、临床医学系和继续教育系,设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含P3实验室)、国家动物寄生原虫实验室、农业部兽药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预防兽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动物研究所、教学动物医院,以及中国兽医杂志部。 兽医学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3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该院排名全国第一名;二级学科有基础兽医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药理毒理学、病理学)、预防兽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学)、临床兽医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中兽医学),2001年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被评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兽医生物医学和兽医公共卫生学是2002年新增的研究生教育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家畜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1986年、1991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家畜传染病学1993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全日制农学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生物医学和兽医公共卫生学五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从过去单一的硕士、博士培养模式变为现在的普通硕士、普通博士、硕博连读、直博和提前攻博(5年)等培养方案。设有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由原应用化学学院、工程基础科学部、信息学院的部分专业于2002年合并而成,下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应用力学四个系。学院拥有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国家化学理科基地)、农业部农药化学及使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71人,其中专职教师140人,教授30人,副教授6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45岁以下教师约为77%。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及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理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1.教学工作: 理学院为全校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本科生公共基础课47门,为本院开设专业课116门。2006年总标准学时为62834.5,是我校承担教学工作量最大的学院 在教学工作中,学院特别强调两个并重与两个支撑,即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及专业课支撑公共课、科研支撑教学。同时学院强调高水平的教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目前所有教授、博士生导师均开设本科生课程。 近5年学院主持教育部、北京市及学校的各类教改项目26项,发表教改论文百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科研工作: 近5年主持973课题、 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国际合作及横向项目共260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近300篇,2007年发表SCI、EI收录论文的数量名列学校各学院之首。 学科建设经费4510万元;出版专著和教材58部;申请发明专利29项,授权10项;成果鉴定7项;获得农药临时登记证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个,完成新型施药机械产品2个。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二等奖2项。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手性农药环境行为、高效施药机具、系列微乳剂及微胶囊剂等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人才培养: 理学院设有农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农药学、农产品安全及运筹与管理3个博士点;数学、化学、力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药学、农产品安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固体力学、应用数学、运筹与管理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应用数学、工程力学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博士生73人,硕士生148人,本科生918人。 近几年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多名本科生、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收录论文,大多数博士生发表3篇以上SCI收录论文。 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赛、国际数学建模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考研率、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通过 “大学生村官” 、“红色1+1”等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工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正式组建于2002年。为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本着优化学科院系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中国农业大学整合工学门类部分骨干学科专业群,于 2002 年 7 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工程研究院三个单位组建成立了工学院。工学院以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的工程学科、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任务,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将率先向研究型学院转变。 工学院下设农业工程系、车辆与交通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机电工程系、农业工程研究院、中日农机维修培训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 建院以来先后有三个实验室通过了北京市基础(技术)实验室合格评估。 【师资队伍】工学院职工总数:200人,其中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高级职称:75人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以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的工程学科、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任务,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将率先向研究型学院转变。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农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5个工学大类下的9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农业机械化工程、车辆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三个博士点,以及机械设计与理论、机电工程等六个硕士点。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为部级重点学科。学院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0多人。目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人。学院科研的主要方向有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工程装备、畜牧与饲料饲草工程、生物质资源转化加工与利用、机电一体化、车辆人机工程、检测与控制技术等,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数十项重大科研项目,许多部门、地方或企业的委托研究项目,以及大量的研制开发和工程设计规划建设项目等,年度研究开发经费保持在千万元左右。 工学院承担科研和工程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第1号发明专利就诞生在这里;近年来,获得过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许多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丰收计划奖和专项奖励等。学院在农业工程领域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领域也有所建树。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北京 经验不限 研究生 招1人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本科 不限人数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研究生 不限人数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研究生 不限人数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研究生 不限人数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研究生 不限人数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本科 不限人数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本科 招3人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 经验不限 本科 招1人
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