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介绍

学院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是我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综合实力雄厚,在全国高校心理学科评比中一直稳居首位,并在国际心理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8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7年),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全部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07年、2002年、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2001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 先后获批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1985年、1990年)、全国首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以及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此外,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获准自主设置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经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还建立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心理危机干预实验室、社会认知与行为观察实验室等校级重点实验室和Siegler创新学习研究中心、老年脑健康研究中心、情绪调节研究中心、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 2011年,时任国际数据集团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董事长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捐资1000万美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协同单位成立了脑与学习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中国应用心理学案例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案例库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我国首个应用心理学案例中心。 习近平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视察团队行为、学习困难评估、学习能力提升等实验室,仔细观看科学仪器上显示的参试者脑电波等图像和数据,了解北师大心理学科发展以及在灾后心理重建、航天员选拔、南极科考等领域转化运用心理学的情况之后,习近平对北师大紧密结合学校特色、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的办学思路表示肯定,对他们在提高青少年儿童学习成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在探索青少年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科学规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优级师范科(1902-1908)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牌匾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服部宇之吉所授《心理学讲义》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应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位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馆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08-1923) 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主讲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张耀翔教授 1920年,张耀翔(注: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北高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 1921年,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耀翔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部办事处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张耀翔教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北平师范大学与西北联合大学(1923-1952) 学生们在做实验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平师范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同年,陈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讲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0年起迁往兰州。期间,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1946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当时的毕业生论文 1947年,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应北师大之请来校讲学。 1949年,北平解放并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 辅仁大学葛尔慈教授心理学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为德国人葛尔慈教授。葛尔慈师从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的高足、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学系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 当时的辅仁大学汇聚了国内心理学界不少名师,如王征葵、林传鼎等人。心理学系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把英文、德文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辅仁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张厚粲和陈仲庚等都毕业于此。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高校西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北京唯一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合影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与文化大革命前的发展(1952-1966)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合并,著名心理学家彭飞教授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系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一岑、伍棠隶、朱智贤、尹德新、薛鸿志,来自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彭飞、李屏西、孙昌龄、芦玉、章志光等。心理学教师队伍达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1960年,北师大教育学系开设了五年制心理学本科专业,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 在十年“文革”期间,心理学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心理学的发展陷于停滞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学者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心理学的科研、编译和著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978-) 1978年,教育学系心理学专业重新恢复本科招生。78级学生合影1980年3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心理学专业改为系的建制。 198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决定将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系分出,独立设置心理学系,彭飞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张厚粲、彭聃龄、郭德俊、舒华、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 1985年,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获评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2001年11月22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心理学院成立大会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开启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许燕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刘嘉教授。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学院的奋斗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心理学院院建设成为综合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教材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师资队伍 教师风采(7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科背景多样,主要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磁共振影像数据处理、磁共振医学和磁共振物理学等。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讲师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2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1人、“千人计划”学者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学者4人[14-17]、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5人、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人、中国心理学会会士3人、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我国首批心理学家7人、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我国第二批心理学家1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 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建设,将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获评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1个。98%的教师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的出国进修和留学经验。其中,二十几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和国内的心理学各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知名学者 张厚粲 国际心理科学联盟(IUPsyS)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主任、国际测验委员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公认的奠基人之一。 林崇德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戴汝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原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自控联委员,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李朝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亚太地区委员会理事,原国家基金委神经科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医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心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督学、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总负责人。 陈英和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方晓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学心理学分会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兼职教授,《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应用心理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Journal of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编委。 贺永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北师大磁共振脑成像中心副主任,《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和《Brain Connectivity》编委、《PLoS ONE》学术、《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主编。 金盛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北京市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心理科学》等杂志编委。 李武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专家组成员。现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麦戈文脑研究院院长。 李小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计算机工业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院特聘专家。 刘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师大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主任。 刘力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执委暨东亚大区代表、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申继亮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舒华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编委和《心理学报》副主编。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一届教学名师奖、美国认知科学学会Marr Prize提名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舒友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荣获上海生科院-赛洛菲安万特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现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耘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2007)、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贡献奖(2008)获得者及全国妇联“十五”期间家教先进集体(个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 辛涛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的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薛贵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副理事长,《Cortex》副主编。 邹泓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科研院所 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2001-2009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1386篇,获得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36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2项,省部级教材和成果奖63项,在国内心理学界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科技部973计划各1项、97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攻关项目若干,在《Science》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大型国家基础数据库,向中央提交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等政策咨询报告近十篇,在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长期主办中文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又与WILEY出版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主办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主办的第一种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 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世界各国在其诞生之后纷纷建立起与认知神经科学有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构,并提出大规模研究计划,希望集中力量,在人类脑与认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实现重点突破。在我国,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被列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纵深,将可能推动出现新的科学飞跃,为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打开新的广阔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基地,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也是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的依托单位。 2005年初,科技部批准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3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评估。2008年1月,以3T磁共振系统为核心的大型实验平台挂牌。2008年5月,科技部对实验室验收合格,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确立了五个研究方向。 1.基本认知过程与学习。以视觉学习的特异性和注意依赖性为突破口,揭示知觉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这些规律所对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2.语言认知、数学认知与学习。在母语和第二语言学习经验与大脑语言功能的可塑性、语言和阅读发展及其障碍,以及数学认知的基本加工过程及其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 3.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探讨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是如何通过调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并进而影响学习的机制。以情绪对认知加工的调控为突破口,研究情绪产生与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情绪与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及决策之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个体情绪调节的机制,情绪障碍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以及影响情绪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4.心理发展与脑发育。以基因-环境-脑-行为的整合思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大脑发育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基础数据库,为认知障碍与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诊断依据。 5.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学研究。以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计算方法与应用为突破口,从复杂网络、功能系统到脑局部三个空间尺度,开展核磁共振、脑电、近红外等一系列脑成像计算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并应用与临床研究,建设多模态脑成像的技术与平台。 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原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基地在教育部对首批基地的各项评估中全部获优,并于2009年教育部第二次评估中以总排名第四(共135个重点基地)、心理学类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再次获得优秀。 发展心理研究所围绕个体毕生心理发展与促进这一目标,重点围绕“认知与创造力毕生发展规律及心理资源开发”以及“社会转型期个体心理适应与促进研究”两大方向展开攻关,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与创造力毕生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价与咨询、教师职业发展、老龄化研究、婚姻家庭咨询与治疗、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20多年中,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在科研实力、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为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全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芬兰、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过去五年,共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5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次;共开展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125人次,其中境外学者来访63人次。现任所长为方晓义教授。 为鼓励年轻一代心理学工作者为我国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努力工作,发展心理研究所与朱智贤心理学奖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此外,发展心理研究所每两年主办一次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高端学术论坛——崇德学术论坛,该论坛旨在促进中外专家在这一领域的交流,研讨学术前沿问题,推介新的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该论坛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成功召开了两届,在国内心理学领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 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一直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优势学科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高玉祥教授和章志光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许燕教授是现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的理事长。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形成了全国实力最为雄厚、在国际同行中有学术影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梯队,获批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群体。 研究所有两个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方向关注于:①人格理论问题的研究;②人格及其改变的神经生理学研究;③情绪研究;④健全人格促进与人格教育的研究;⑤人格测量技术和方法的工具研究。社会心理学方向侧重于:①社会认知;②价值取向与自我价值定向;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④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⑤群际关系;⑥群体决策和道德决策;⑦网络群体事件。研究所与亚洲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英文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SSCI),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包括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美国NIH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和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等课题。研究所与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国际同行对话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现任所长为刘力教授。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是心理学院根据战略发展目标,考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原心理测量与评价所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的师资力量整合而成。该所承继了先前两所的传统优势,并结合国内外新的研究趋势和社会需求,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研究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人事测评心理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极端环境心理学四个领域,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建设与研发大型国家级考试题库、构建测评人员专业素质模型、建立组织诊断系统与数据库、发展极地科考人员社会心理支持服务体系。其发展的总目标是做国内心理测评技术及心理学科取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的引领者。中期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建设成为一个在心理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极端环境心理学领域国内有影响力、国际知名的学术型研究机构与实践型应用发展机构。研究所多次参与航空航天飞行员招考与测评工作、南极科学考察员心理测评与辅导工作。现任所长为车宏生教授。 临床与咨询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全国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实务的师资丰富,受训背景不同,各有特色。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类心理疾病的病因机制、诊断、矫治及预防研究,各类群体的特殊心理健康问题评估与干预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方法与效果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成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应急干预中心”,主管面向社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研究所乔志宏研究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咨询中心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的来访咨询者2000多人次。现任所长为刘翔平教授。 应用认知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研究中心(1995年创建)。研究所依托“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北京市示范中心”,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人类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情绪、智力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应用研究,为人工智能、工程、环境、教育、人才选拔等实践领域服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攀登计划项目、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等课题项目40余项。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外研究人员来所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先后派出多名研究生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大学尽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所长为周仁来教授。 教育心理研究所 教育心理学学科在北师大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老一辈心理学家冯忠良、章志光、陈琦和张必隐等教授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阅读心理与教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有:一般学习规律、学科教学心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非正规学习环境、职业教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教师心理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文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为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咨询与建议,将教育心理科研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现任所长刘儒德教授。 研究平台 心理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下辖教学实验室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教育心理学实验室、生理心理实验室、心理实验与统计软件教学实验。下辖科学研究实验室有:多功能观察室、心理咨询治疗实验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群体心理实验室、认知行为实验室、婴幼儿认知发展实验室、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实验室、老年心理实验室、眼动(Eye-tracking)实验室、脑电(EEG/ERP)实验室、经颅磁刺激(TMS)实验室、多导生理记录实验室、生物反馈系统实验室、脑超慢波涨落分析实验室。十几年来,中心利用学院自筹经费、学校教学经费和211、985工程经费等购置了一大批高端实验设备和软件。中心总使用面积106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237台(件)、价值1464.5万元。中心为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内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建有磁共振脑成像(fMRI)中心、功能性近红外成像(fNIRS)中心、灵长类动物电生理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光学成像实验室、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实验室、心理语言学实验室、神经心理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 国际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尤其是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麻省理工学院脑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匹兹堡大学心理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Banner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伦敦大学语言和言语研究中心、谢菲尔德大学临床神经学系、纽卡索大学语言学系,德国马普学会认知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心理系、昆士兰大学心理系、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系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单位,有长期稳定的课题合作关系。 2011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主办了华人心理学家大会和东亚语言认知加工国际会议等高层次国际会议;收到国际数据集团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捐资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研究项目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斯宾塞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资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联合主办中国心理学界唯一一种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多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这些均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国际心理学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生活动 “5.25(我爱我)”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2000年5月由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发出倡议并提出申请,共青团北京市委批准正式确立的。2004年又经团中央、全国学联推广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从2000年到2012年,心理学院已成功主办13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3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呼声,引领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研究生招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入学质量居全国首位,曾有5名研究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数居全国心理学研究机构之首。心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方向有:01基础心理学、02认知神经科学、03发展心理学、04社会心理学、05心理测量学、06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07管理心理学、08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方向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自201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采用自主命题,采取英文选择题和中文论述题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接收推免生占招生数的70%左右 。入学考试参考书如下: 书名 作者 Psychology and Life,心理学与生活(第18版,英文影印版) Richard J. Gerrig and Philip G. Zimbardo What is Psychology? Essentials,什么是心理学(英文版) Ellen E. Pastorino and Susann M Doyle-Portillo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心理测验与评估(第6版,英文影印版) Ronald Jay Cohen and Mark Swerdlik Psychological Testing: Histo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心理测量:历史、概述与应用(第4版,英文影印版) Robert J. Gregory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影印版) Roger R. Hock Designing and Reporting Experiment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2版,英文影印版) Peter Harr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第11版,双语教材) Anita Woolfolk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第9版,英文影印版) David My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英文影印版) David R. Shaffer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行为科学统计(第7版,英文版) Frederick ***,Larry *** Abnorm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第12版,英文影印版) James N. Butcher,Jill M. Hooley,Susan M Mineka Biological Psychology,生物心理学(第9版,英文影印版) James W. Kalat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北京教师招聘公告

北京最新教师职位招聘